文/体育蓝皮书作者、新华社体育部体育产业专项记者林德韧 1.拉拉队穿得越来越少“不职业”暴露得越来越多 那天看CBA比赛的时候跟老婆闲聊,看着场上蹦蹦跳跳的拉拉队,不仅感慨“现在CBA拉拉队,穿得比NBA的还少”。 现在确实有这么个趋势,从球场文化上来看,CBA越来越像NBA了。比较典型的是江苏肯帝亚队,这个赛季肯帝亚集团接手江苏之后,在逗比的道路上一发而不可收拾,不仅弄出了美女DJ现场打碟、现场求婚等娱乐化桥段,更是请来钢管舞女郎做中场表演,场面那叫一个劲爆,都是这种,摄影记者哪还有心思拍球员呢……当时在奇才队主场看球的时候,看过各式各样的中场表演,但钢管舞还真没看过,这也算CBA的创意之一了吧。 没人否认CBA在追赶NBA道路上的努力。例如规则,由于国际篮联的规则参照NBA做了诸多修订,CBA的竞赛规则也逐渐跟NBA靠拢,比如三分线距离的拉长以及“无撞人半圆区”的增设,鼓励了进攻。在单节比赛时间增加到与NBA持平的12分钟以后,现在的CBA场均得分有时候比NBA还高。在球场文化上,江苏队只是CBA球队建设各自主场文化的其中一个案例,在这方面,广东、深圳等球队做得也都有各自的特点。 那一片蒸蒸日上,仿佛真有那么一个盛世即将到来。 等等,为啥说“仿佛”呢?因为其实根本就不是那么一回事儿!看看最近赛场上的乱象,发现越来越高的竞技水平并没有换来的并不是越来越职业的联赛管理,反而弄得越来越乱套。 马布里顶撞裁判、辽宁球迷激光笔干扰客队、广东队主帅杜峰不服裁判判罚被停赛、四川队中锋哈达迪与辽宁队李晓旭发生冲突…… 现在盯CBA比赛,比赛过程、比分那都是小事儿,每场比赛不打个架堵个客队大巴,好像比赛就差点儿意思。无论是场内还是场外,不职业的现象层出不穷。 在男篮亚锦赛夺冠之后,我曾写下这样一连串问句:“如何让更多的青少年爱上篮球,并给他们实现自己篮球梦的平台?如何真正实现体教结合,让大学生联赛与职业联赛实现无缝对接,让球员们不必在“求学”与“练球”二选一,而是可以兼得?如何用一个长远的规划让中国篮球建立起真正属于自己的稳定风格,跟上现代篮球发展的脚步,而不是频繁换帅、始终围绕几个球星来打?如何平衡联赛与国家队之间的关系,让球迷们有更多精彩比赛可看?如果避免杀鸡取卵、榨干老将的误区,让中国男篮新老交替能够一直顺利进行?如何建立各年龄层次的比赛体系,培养更多基层优秀教练,让篮球苗子们从小就经历正规的篮球训练,而不是到长大了再‘补课’?” 联赛打了大半个赛季,这些问题没有一个得到认真的解决。面对这一地鸡毛,篮协除了偶尔扔出几个不痛不痒的罚单,基本上啥也没干。喊了这么多年的职业化,结果“不职业”暴露得越来越多。 2.解剖麻雀吐槽辽篮——作为他们20多年的骨灰级球迷 最近的乱象中,辽宁男篮的出镜率是最高的。作为从CBA之前就开始看辽篮比赛的球迷来说,这些年一方面为辽篮成绩的步步攀升而高兴,另一方面为的辽篮管理层的脑残表现而痛心。作为篮球版图中的重要一块,从体制到管理,辽宁男篮在中国篮球发展史中具有相当大的代表性,解剖一下麻雀,或许能够间接看出CBA跟NBA究竟差在哪。 在CBA20多年的历史上,辽宁队在大部分时间内是一支强队(拿过5个亚军,也曾在年濒临降级,然后CBA取消了升降级……)。辽宁猎人队在CBA初创的年代曾猎杀了CBA的各种动物球队,然而枪子毕竟干不过八一火箭,“三连亚”让辽宁成为CBA中的爵士,让球迷发出了“既生猎人何生火箭”的感慨。球队辉煌了好几年,然后开始各种作死,年跌入谷底仅获第11名。 年盼盼集团接手,到年交给衡业,十年时间辽篮成绩再度轮回了一次,老帅蒋兴权的再度出山以及张庆鹏、杨鸣等一代新锐的崛起曾经带领球队再度杀入总决赛,但在外援选择上的连年不力却让球队耗尽最后一丝人品之后又一次跌出季后赛大门。 最近两个赛季,辽篮在郭艾伦、贺天举、韩德君等新生代球星的带领下重回联赛冠军竞争者行列,但球队管理层不断地“败人品”之下,辽篮追逐冠军的梦想依然十分渺茫。 作为举国体制下的“辽老大”,辽宁男篮向来不缺好球员,然而好球员留不住,青年球员打得差不多就出去挣钱了,然后换上另一批青年球员。网易曾经做过一个专栏,叫做“捧着金饭碗要饭的贵族”,说的就是辽篮,看看这些年,到底出走了多少人才(这是不完全统计,但也可以管窥一豹)。 然后是外援,辽宁男篮引援史就是一部血泪史,像曾经带领球队杀进总决赛的桑普森、哈德森这样的太少,更多的是水平不到位的废柴。即便如此,辽宁队还经常耍流氓,屡屡拖欠外援农民工工资,搞得那几个赛季辽宁队欠薪的新闻成为赛季末必备新闻之一,他偶尔不欠外援钱,媒体都不习惯了。 然后是跟媒体的关系。上赛季采访总决赛,北京队的训练部分开放,随便拍,辽宁队的训练就自始至终封闭,郭士强解释说这是球队的传统,我觉得很搞笑,这是一个十分无力的理由。在驻美期间采访NBA总决赛,詹姆斯曾经在提到日程时候表示,简单做做热身,然后完成媒体义务(他用的是obligation)。在NBA已经形成观念,不论再怎么热的球队,再怎么大牌的球星,接受媒体采访都是球队和球员理所应当的义务,在NBA初创时期,为了方面媒体集中采访,甚至更改总决赛赛制为2-3-2。看看人家对媒体的重视程度,再看看你,高下立现。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辽宁人,我爱辽篮,我怕他完了,但在见证求票涨价、空降飞瓶、封杀媒体等事件之后,你很难感觉到这家俱乐部管理层(我是说管理层,而不是球员们,球员们都是好样的)对于球迷基本的善意或体贴。当他们球迷,太累了。 辽宁很强,辽宁奇葩,都是因为点儿啥?说到跟上就是体制和观念。 在衡业时代之前,辽宁男篮始终是体育局和赞助企业联合注资——等下,然后体育局说了算,这是真的。即便盼盼掏了俱乐部运营70%的钱,韩召善的话语权依然十分有限,说得算的还是辽宁省体育局。在CBA大部分球队拥抱职业化、由企业单独控股的情况下(这些球队其实也并未实现完全的职业化,我会在下一个小标题细说),辽宁男篮却始终坚持联合控股。决策权混乱,导致政策朝令夕改,公司的决策和球队的决策打架,有了功争着要,有了责任都往对方身上推,那还有个好。 大部分辽宁队员其实相当于辽宁省体育局事业单位的员工,拿着事业单位的死工资,干着职业球员的力气活儿,张庆鹏出走的原因在此,郭艾伦跟球队谈判的原因也在此,一个“体制内”还是“体制外”的身份差别,可能差出好几百万的年薪,这让人怎么能心理平衡? 衡业时代,痛定思痛的辽篮明确了企业在运营管理方面的话语权,体育局转向专门负责青训,这也是辽篮近两年成绩突飞猛进的重要原因。但衡业集团在俱乐部运营观念上的落后居然也不输体育局,球队成绩飘红本是值得大书特书的事情,但负面新闻不断(总决赛球票临时涨价、郭艾伦工资谈判、训练对媒体封闭等等),球队鲜有正面回应,秉承“打自己的球让别人说去吧”的传统举国体制竞赛思路,殊不知现在的年代,你自己如果不说,别人就替你说,而且是替你瞎说。 说到底,体育局和赞助企业对于职业体育联赛的看法都陈旧得要命,一方主导了十几年,发现管不明白最终甩手,另一方接手之后只顾得成绩与利益,“名声”值几斤几两不在考虑范围之内,这样的运营下,真是白瞎了那么多前途似锦的青年才俊们。 好了,暂时就解剖到这里,辽篮的问题不是单独的问题,而是CBA联赛某种程度上的共性问题,也是CBA永远追不上NBA的原因——因为两者根本就不是同一个东西! 3.CBA比NBA差在哪:产权!产权!产权!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说到正题了,最根本的就是产权,也就是联赛归谁所有,进而决定联赛发展的目的,联赛的利益分配等等。 先说NBA,掩盖在“全球最顶尖篮球联赛”光环之下的,是一个定位于“娱乐”的大公司(大卫·斯特恩也屡次在演讲中称NBA为一个“entertainment”,美国媒体在指代NBA的时候也用这个词汇),这个公司共由30支球队组成,产权由这些球队的所有者共同拥有。既然是公司,赚钱和盈利就是最大的目的,NBA也丝毫不掩饰这一点。为了盈利,NBA需要做出尽可能吸引观众的产品、尽可能好的企业形象、尽可能公平的游戏规则,NBA发展到今天,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取悦观众,让人们把钱从腰包里掏出来。 对比来看CBA,新赛季的联赛手册上有这样一句话很重要——“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的主办单位为中国篮球协会,主办单位依法拥有联赛的所有权”,这句表述清楚地说明了CBA是谁的,就是篮协的。篮协又是谁的?在与国家体育总局篮管中心脱钩之前,“中国篮协”依然是一个行政色彩浓厚的事业单位性质的组织,所以,CBA的所有方其实是篮管中心,最终是属于国有。然后问题就来了,既然是篮管中心所有,是国有性质,那么其追求价值的方向就不单纯是盈利,而是“国家利益”。 换一个角度,这个联赛的所有权其实是国家的,国家将其委托给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总局委托给篮管中心,篮管中心同时也是篮协来管理和运营,请注意,参加CBA联赛的20支队伍对于这个联赛没!有!所!有!权!因此,各个俱乐部实际上只是CBA的打工仔而并不是老板,耕的地有多少收成,收成怎么分配,自己也不能完全做主。 好了,既然联赛是国家所有,那么就要为国家服务。由于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我国竞技体育遵从“奥运争光计划”,那么这一计划也理所当然包括篮管中心,因而男女篮在国家队上的战绩就成为了篮管中心最重要的工作重心,而职业体育是职业俱乐部以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和社会价值为目标。这势必就加大了职业体育与为国争光之间的矛盾。 也就是说,在NBA专心地挖空心思取悦观众挣大钱的时候,CBA要考虑各级别国家队的备战、国际大赛的成绩、青年球员的培养等等,更多的时候,是联赛牺牲自己利益来为国家队保驾护航。试问以这样目标为导向的联赛,如何能够做到以观众、球迷利益为核心? 具体到各个俱乐部,也是一样。在传统的举国体制下,篮球运动员的培养主要是为竞技篮球服务。所以,现效力于CBA的大部分球员都是体育局及下属体育运动学校等事业单位的员工。这样就使得球员拥有事业单位和职业球员双重身份。而事业单位和职业俱乐部因目的不同,管理模式也是不相同的。因此对于球员的管理也会出现为国争光与篮球职业化的冲突。 CBA的产权组成非常复杂,产权的所有方不以联赛利益为最终极目标,而想更多分享联赛利益的俱乐部却没有所有权,错综复杂的关系网导致了异常分裂的价值取向,从目前篮管中心的职能来看,篮管中心依靠其行政权力,以及作为中国职业篮球的发起者的身份,实际上掌握了俱乐部的部分“剩余控制权”,实际上侵犯了俱乐部的部分产权.联赛一直在“为国家队服务”和“赚钱”之间摇摆不定。 在NBA,球员的唯一身份就是职业的篮球运动员,在签订合同的情况下完全归属俱乐部所有,俱乐部以外的赛事可以拒绝参加。由于NBA与美国篮协之间并不是上下级或者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的关系,因此NBA球员拒绝国家队召唤的案例比比皆是。比较而言,在CBA有相当一部分球员都属于事业编制,代表省队或国家队参赛是其义务范围之内的事。在CBA中,体工队选拔作为球员的重要来源,使得球员拥有了事业编制和职业球员两重身份。既要参加职业联赛,又要参加其他国家组织的比赛。当两项赛事出现冲突时,冠以“国家利益至上”的帽子,基本上都是牺牲联赛作为代价。而且CBA的俱乐部由于和地方体育局之间错综复杂的合作关系,其价值取向也并不是以市场为主导,而辽宁队所出现的上述各种问题,其根源也在于此。 说到这里,脉络大概清楚了,在CBA产权制度不变的情况下,因为与NBA的价值取向根本就不一样,所以永远无法追上NBA。 那么,如果CBA完全归各俱乐部所有,就可能追上了么?也不尽然,因为俱乐部也并不完全是市场化运作,在人才培养体系还是传统的“三级训练网”的情况下,势必要大量依靠作为事业单位的体育局的工作。 如果哪天,我们的校园篮球能够发展到NCAA的程度,人才培养完全脱离举国体制;俱乐部完全市场化,脱离行政体制;联赛与国家队脱节,完全以市场为导向,或许CBA的发展会达到接近NBA的一个高度。 但是在目前,在产权问题是无解bug的情况下,CBA只能做到表面上越来越像NBA,实际上永远没有追上的可能。 哪里中医治疗白癜风北京治白癜风最好的医院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hnqianxun.com/qdjs/1232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