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山歌大鹏军语等濒临失传或灭亡

发布时间:2016-4-20 13:24:11   点击数:

客家山歌大鹏军语等濒临失传或灭亡

深圳具有一大批珍贵的非物资文化遗产,有的正濒临灭亡,亟待保护与抢救。深圳目前已迈开了“非物资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步伐,并计划今年内基本完成普查工作。昨天,深圳召开非物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座谈会,了解深圳非物资文化遗产的基本情况,聆听专家的建议,同时详细部署6个区的普查工作。深圳非物资文化遗产丰富多彩

据《深圳特区报》报导,每逢节庆,深圳沙头角一带的渔民们便扎制出形态各异的渔灯,在锣、鼓、钹和唢呐等乐器的伴奏下,举着渔哪家医院治疗白癜风最专业灯翩翩起舞,意味了渔民们幸福美满的生活。这1延续了300多年的传统习俗已进入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的“广东省非物资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深圳非物资文化遗产十分丰富并极具价值。在民间舞蹈方面,“渔灯舞”与龙岗区南澳的“水上迎亲舞”和舞龙、舞狮、舞麒麟等交相辉映。在“2005岭南民间艺术汇演”当中,“渔灯舞”与“水上迎亲舞”还夺取了两个金奖。

在民间歌谣方面,深圳同时具有岭南文化的3大品种――客家山歌、广府粤曲、潮州音乐,其中的哭嫁歌、哭丧歌都有很高的文化价值。深圳还有被周总理誉为“广东郭兰英”的客家山歌表演艺术家何穗生,录制方言歌曲《何穗生专辑》,远销港澳。

在民间工艺方面,深圳有一批身怀绝技的艺人,他们的民间剪纸、内画、草编、蛋雕、面塑、豆塑等,使人啧啧称奇,还构成了一定的产业范围。特别是客家凉帽,遭到众多外地游客的青睐。

在民间方言方面,深圳大鹏所城内的“大鹏军语”,是一种距今600多年的濒危语种,被专家称为语言的“活化石”,对研究中国古代语言及民俗文化的流变具有巨大的学术价值。同时,深圳还存在着客家话、广府话、南头话等诸多方言。建议将保护工作纳入城市整体规划

参加昨天座谈会的专家们一致认为,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给一向主要靠口传心授方式传承的非物资文化遗产带来巨大影响,大批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非物资文化遗产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乃至由于传承人的逝去而濒于灭亡,因此加快非物资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抢救工作已燃眉之急。

市文联副主席杨宏海指出,深圳的哭嫁歌、哭丧歌等民间歌谣已处于濒危状态,会唱的老艺人已愈来愈少,年轻传人又掌握得不全白癜风有哪些症状面;同时深圳客家山歌当中的重要体系――客家情歌以大胆、泼辣、感情强烈为特点,是客家山歌当中的1颗明珠,也需要赶忙搜集整理,否则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珍贵非物资文化遗产渐渐消失,将成为深圳文化永久的遗憾。

深圳市社会科学院文化所研究员王为理建议,将非物资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纳入城市发展的整体规划,做到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并鼓励和吸引民间资本进入,在全社会构成协力,将深圳非物资文化遗产保护好。另外,要处理好保护与发展文化产业的关系,可探索开发非物资文化遗产的商业价值,构成二者的良好互动。

老馆长黄崇岳教授建议在抢救的同时,将深圳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资文化遗产列入行将开馆的市博物馆新馆作为永久摆设,成为惠及子孙后代的文化财富。深圳今年将基本完成非物资文化遗产普查

深圳高度重视非物资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工作,目前市文化局和市财政局已联合成立了“深圳市非物资文化遗产保护工程”领导小组,专门负责全市的非物资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组织与实行。全市6个区也相继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

日前,深圳下发了《关于展开非物资文化遗产普查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区今年全面展开大面积普查工作,计划于2006年基本完成,2007年上半年全部完成。同时,深圳还制定了3年的实行计划,将集普查、保护于一体,保证深圳非物资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有质有量有序地进行。

据市文化局负责人介绍,普查的目的是摸清家底,心中有数,才能按轻、重、缓、急对各种非物资文化遗产有计划、有步骤地采取适当措施进行保护,特别是对一些有重要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而又濒临失传的文化遗产进行抢救。普查成果将交由市、区专业机构永久保存,并适时向社会开放。(完)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hnqianxun.com/lszz/101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