汲古公益讲堂百家姓韩的姓氏来源

发布时间:2016-10-5 19:48:07   点击数:

韩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二十五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八六。

韩姓是黄帝后裔,是晋国六卿之一,春秋末期,韩氏联合魏氏、赵氏在晋阳之战中战胜智氏,使韩氏得以瓜分晋国,跃居战国七雄之列。韩姓在全国分布极广,名人众多,如战国法家集大成者韩非子,汉代军事家韩信,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宋代抗金名将韩世忠,开国上将韩先楚,国家副主席宋庆龄(本姓韩)等。

中文名:韩姓;外文名:Han;

源流一:黄帝后裔;

源流二:以国为姓;

源流三:曲沃桓叔之后;

源流四:少数民族改姓;

代表人物:韩非子、韩信、韩愈、韩琦;

郡望:南阳、颍川、昌黎、昼锦堂;

韩姓人口:万;

姓氏排位:29位。

一、简介

韩[韩,读音作hán(ㄏㄢˊ)]

“韩”,古时又作“涵”,《说文解字》解释为井垣之意,就是水井周围的栏圈。韩姓是韩荒氏族的族称,韩荒又作韩流。韩荒氏的远祖封豨氏最早驯化野猪,所以以此为图腾。韩荒是封豨氏和句

芒氏合婚的新族,是五帝之一颛顼的祖先。韩荒族继承句芒氏发明的勾股定理观测太阳的运行。“⊙”代表太阳的周天运行,“+”字代表太阳运行的阶梯,共有六个“

十”字,因为当时的历法是六合历,野猪的肚子上有个太阳纹,证明他是太阳的氏族,下面是一个城郭的象形,而且周围有人巡逻,说明韩荒时代已经有了城和军队。辽宁和内蒙古红山文化是韩荒氏族的文化,其中还有黄帝族文化,北方民族改“汗”为韩。

韩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二十五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86%。

二、源流源流一

出自黄帝传承。这是韩姓起源各种传说中最古老的一种。黄帝时代是我国父系氏族社会的鼎盛时期。黄帝族从陕北的黄土高原开始,沿渭河黄河向东发展势力,与炎帝族合二为一,消灭东夷族首领蚩尤,建立了以黄帝族为首的部落联盟,黄帝因此被称为我国的人文初祖,中国人也称炎黄子孙。传说中黄帝有二十五子,得姓者十二人。《世本》记载,黄帝娶了西陵氏的雷祖(嫘祖),生了青阳和昌意,昌意又生了颛顼。《山海经》记载:昌意后来被贬谪到若水,生子韩流;韩流娶淖子族的姑娘阿女,生了颛顼。颛顼是五帝之一。韩流既是人名,也是其所在氏族的名称。韩流氏族是从昌意族中分化出来的,这个氏族便以韩为姓,第一批韩姓人由此产生。韩流所处时代在距今五千年左右的龙山文化时期。考古学者在龙山文化时期的河南汤阴白营等遗址内发现了水井。井的四壁用井字形的圆木棍自下而上,叠垒而成。井字形木架的木棍交叉处都有榫扣合。韩字从韦,韦在古代写作“韦”,韦字形状与龙山文化时期的水井结构十分相似。韩流族有可能是因为发明了水井而被称为韩流,“韩”字的古义为井垣就说明了这一点。

源流二

以国为姓。公元前11世纪中叶,西周灭商,平定管叔蔡叔与武庚的叛乱后,实行大分封。《左传·僖公二十四年》云:“管、蔡、郕、霍、鲁、卫、毛、聃、郜、雍、曹、滕、毕、原、丰、郇,文之昭也。邘、晋、应、韩、武之穆也。周公旦分封武王之子于韩,为姬姓之国,地处今山西河津东北。但韩国国力太弱;在春秋时期被晋国所灭。韩国亡国之后,国人便以韩为姓。

源流三

曲沃桓叔之后。西周晋穆侯娶齐女为妻,长子为太子“仇”,次子为“成师”。晋穆侯死后,穆侯的弟弟殇叔自立为君。4年后,太子仇攻杀殇叔,继位为晋文侯。晋的都城在冀(今山西冀城东南)。文侯的儿子昭侯在位时,把文侯的弟弟成师封在曲沃(今山西闻喜东),号为桓叔。曲沃桓叔广招人马,扩张势力。从曲沃桓叔受封开始的六七十年间,翼地昭侯和曲沃桓叔两派势力之间冲突不断。曲沃桓叔死后,世子继位,为曲沃伯。伯袭杀昭侯之子孝侯,晋人又立孝侯之子鄂侯为君。鄂侯死后,子哀侯继位。第二年(前年),曲沃伯去世,其子继位,即曲沃武公。晋哀侯九年(前年),曲沃武公发兵攻打翼城,俘获晋哀侯,晋人又立哀侯之子继位,称小子侯。曲沃武公使韩万杀掉晋哀侯。公元前年,曲沃武公设计诱杀小子侯。又经过二十多年的斗争,公元前年,周僖王正式任命曲沃武公为晋君,列为诸侯,尽并晋国之地。杀掉晋哀侯的韩万即韩武子。有人认为韩万是曲沃成师之子,分封采邑于韩,因以韩为姓,代为晋卿。

源流四

亡国后国人以韩为姓。曲沃桓叔之子韩万的玄孙韩厥,曾为晋国正卿,帮助韩姓在晋国逐渐扩大了势力。春秋晚期,晋国由韩氏、赵氏、魏氏、智氏、范氏、中行氏六卿专权。公元前年,范氏、中行氏灭于赵。公元前年,韩、赵、魏三家共灭智氏,三分其地。从此,晋国为韩、赵、魏三国瓜分。前年,韩厥的七世孙韩虔(景侯)时,周天子正式承认三家为诸侯。战国时期,韩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韩国起初定都平阳(今山西临汾),后来迁至阳翟(今河南禹州市)。到韩哀侯时,攻灭郑国,迁都于郑都新郑(今河南新郑),疆域包括今山西东南部和河南中部,介于魏、秦、楚三国之间。韩哀侯的曾孙宣惠王开始称王。到宣惠王的玄孙韩王安时,韩国势力日衰。公元前年,秦灭韩,俘韩王安,置颍川郡(郡治阳翟,今河南禹州市)。韩国灭亡后,国人以韩为氏,颍川成为韩姓的第一个郡望。

源流五

出大汗氏改姓为韩。北魏孝文帝从平城(今山西大同)迁都洛阳,实行汉化改革,把鲜卑姓氏改为汉姓,其中的出大汗氏改为韩。由于译音不同,出大汗氏在史书还有步大汗氏、步六汗氏、步汗氏、潘奚氏、破六韩氏、破六汗氏、破落汗氏、破落韩氏等多种译法。北魏末年,有沃野镇(今内蒙古五原北)人破六韩拨陵领导的农民起义。

源流六

源于倭夷,出自唐朝时期廷卫韩志和,属于帝王赐姓为氏。大唐王朝在唐宪宗李纯执政时期(公元~年在位),属下有个著名的飞龙卫士韩志和,为倭奴国人,原名待考。他崇尚中华文化,自愿留居中原,成为唐宪宗的贴身卫士。韩志和有着灵巧的手艺,他善于把木头雕刻成鸾鹤鸟鹊等的形状,然后把机关放到它们的肚子里,发动机关,它们就飞到二、三百尺的高空,飞到几百步外才落下来。他后来又为唐宪宗制作龙床御榻,脚一踩上去,龙的鳞须爪角全都会动,卷曲而有气势,像活的一样。传说,他曾在唐宪宗面前放出五、六十头蝇虎子(一种大体型的蜘蛛),把它们分开站成队,让它们按梁州曲跳舞,完全符合曲子的节拍,唱到词的时候,殷殷有声,曲子唱完就一个接一个地退下去,好像有尊卑等级似的。唐宪宗当时看到后非常高兴,重赏给他许多金钱和丝绸,并赐姓为“韩”,名“志和”。而韩志和一出宫门,就把那些金钱和丝绸全施舍给别人了。

韩志和后来留居中国,后裔子孙融入汉族,主要分布在四川、贵州一带地区,世代为韩氏。

源流七

以少数民族复姓所改姓为韩。如后魏时鲜卑族有三字姓“出大汗”氏,明甘肃临夏土司改“可汗”氏为韩姓,赐元人实哈塔为韩姓;清满州八旗“罕札氏”取“罕”与“韩”谐音,改韩姓;甘肃循化厅土司,撒拉回人,取韩为族姓;锡伯族哈什胡里氏、韩吉利氏、韩亚喇氏,均改汉姓韩氏;黑龙江富裕柯欠克孜族嘎普韩部落取汉姓韩为姓;彝族安韩氏省掉“安”改为单姓韩等。今回、保安、土家、达斡尔、苗、蒙古、壮、白、黎等民族均有韩姓。

源流八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哈勒塔喇氏,满语为HaltalaHala,世居吉林乌拉,后多冠汉姓为韩氏、哈氏。

⑵.满族哈斯呼哩氏,亦称哈呼拉氏,满语为HasihuriHala,世居伯都讷(今吉林松源)。后有锡伯族引为姓氏者。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韩氏、哈氏。

⑶.满族韩佳氏,亦称韩尔佳氏,满语为Hangiya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后逐渐融入鲜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地广泛,后所冠汉姓即为韩氏。

⑷.满族罕扎氏,满语为HanjaHala,汉义“廉洁、清洁”,世居巴颜和罗地区(今内蒙古锡林郭勒西乌珠穆沁旗),后多冠汉姓为韩氏。

⑸.满族罕古拉锦氏,源出元朝时期女真合答斤部后裔,以部为氏,满语为HangulaginHala,为满族脱谱姓氏之一,世居分散,后多冠汉姓为韩氏。

⑹.满族翰颜氏,满语为HanyanHala,世居赫林台(今辽宁东部地区)、嫩河等地,后多冠汉姓为韩氏。

⑺.满族赫济哩氏,亦称哈齐里氏,满语为HegiriHala,世居辉发(今吉林柳河、辉发河以及沙河下游,桦甸、辉南一带,辉发部集聚区,包括辉发城、多壁城等地),后多冠汉姓为韩氏。

⑻.满族金米特氏,满语为GinmitHala,为满族脱谱姓氏之一,今北京市满族中有此姓氏族人,所冠汉姓为韩氏。

⑼.满族颜济哩氏,亦称杨吉哩氏、焉哲勒氏,满语为YangiriHala,世居沈阳、伯都讷(今吉林松源)等地,后有锡伯族引为姓氏者。满族、锡伯族颜济哩氏,在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韩氏、阎氏、杨氏、沈氏等。

⑽.满族哈勒塔喇氏,满语为HaltalaHala,世居吉林乌拉(今吉林松源),后多冠汉姓为韩氏、哈氏。

源流九

源于锡伯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锡伯族哈斯胡里氏,亦称哈斯呼哩氏、哈呼拉氏,世居伯都讷(今吉林松源)。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HasihuriHala。锡伯族、满族哈斯胡里氏,在清朝中叶以后均改为汉姓韩氏。

⑵.锡伯族韩吉利氏,世居伯都讷(今吉林松源)。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HajeriHala。锡伯族、满族韩吉利氏,在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韩氏、哈氏。

⑶.锡伯族韩亚喇氏,世居伯都讷(今吉林松源)。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HanjalaHala。锡伯族、满族韩亚喇氏,在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韩氏、哈氏。

源流十

源于柯尔克孜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在历史上,散居于黑龙江省的柯尔克孜族嘎普韩部落,在清朝中叶以后多取汉字“韩”为姓氏,称韩氏。

源流十一

源于朝鲜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旗分内高丽姓》记载,满清建国后,世居义州(今朝鲜新义州“义州古城”)、开城府(开州,今朝鲜开城)的朝鲜族人,皆冠汉姓为韩氏。

源流十二

源于鄂伦春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布特哈志略》记载:

⑴.鄂伦春族卡格依尔氏,亦称卡日基尔氏,世居雅鲁河流域(今嫩江支流雅鲁河流域)。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KagelrHala。后多冠汉姓为韩。

⑵.鄂伦春族哈尔卡拉氏,满语为HarkalaHala,世居雅鲁河(今嫩江支流雅鲁河流域),所冠汉字姓韩。

三、始祖远古始祖

韩浞(亦作寒浞),夏朝伯明氏之子,今山东潍坊东北人。曾杀羿代夏,立为帝。因为在姬周之前,所以是韩氏的远古始祖。他是现存所有先秦古籍中记载最早的韩氏人。

血缘祖先

周武王有个幼子叫唐叔虞,是周朝晋国的始祖,周成王的弟弟。他就是韩氏的血缘祖先。周武王逝世后,成王年幼,由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摄政。周公灭唐(今山西翼城西部)后,把唐封给了叔虞。

受姓始祖

叔虞的儿子名燮,燮自唐徙居晋水旁,就改称晋侯。燮生武侯,名宁旅,为三世。武侯生成侯,名服人,为四世。成侯生厉侯,名福,为五世。厉侯生靖后,名宜臼,为六世。靖侯生厘侯,名司徒,为七世。厘侯生献侯,名籍,为八世。献侯生穆侯,名费王,为九世。穆侯生成师,封于曲沃,是为桓叔,为十世。成师之子万,即韩武子,为韩氏受姓始祖。

四、分支蔺姓

何姓均出自于韩姓,韩厥的玄孙韩康食采于蔺(今山西离石县),以封邑为氏,称蔺氏。

何姓

韩国灭亡后,公子王孙们或为躲避仇杀战乱,或耻于亡国之辱,或发愤于重整旗鼓、重振山河、再创基业,就四处飘泊,散居于四面八方。而由于地理、交通条件的限制,生产、生活水平的制约,韩氏后人分散于江淮各地者居多。因为“韩”、“何”谐音,加之古代地方的音变,随着历史的变迁,社会的发展,久而久之,岁月流逝,人们就逐渐地把“韩”读成了“何”。

历代姓氏书,都把“何”姓来源归为“音讹”一类,而称“韩氏为何氏”。直至今天的《辞源》及《姓氏辞典》、《百家姓新编》、《中国姓氏起源》、《贵姓何来》等书籍也都采此说,直录无异。

韦姓

为汉初韩信之后裔,为避难简改为韦氏。西汉初年,功臣韩信被吕后所杀,韩信一族遭灭门之灾,萧何暗中派人将韩信的幼子送往南越王那里(今广东、广西一带)躲避,为避仇以“韩”字的半边“韦”作为姓氏,世代相传下来,主要在广西,还有唐代碑文。

五、迁徙

韩氏是非常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十六位,人口约九百三十五万三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58%左右。韩氏最初得姓是在今陕西韩城,韩氏的繁衍发展主要有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及唐宋三个时期。

韩姓最初活跃于陕西和山西一带,商末周初韩姓已经进入了河南和河北地区。汉晋南北朝时期,韩姓在河南地区发展迅速,尤其在韩国古都阳翟(今河南禹县)和南阳为中心,形成了著名的颍川韩姓。同时韩姓向北部、东北地区、山东、江苏、浙江、甘肃、四川播迂,唐朝后期韩姓始入广东和福建。宋朝是韩姓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和特殊的时期,经历东晋、隋唐的北方地区战乱,在北方的韩姓人群受到了很大的损失。中原人群大量南迁之后,人口和政治中心第一次转移到了南方。在明朝以后,韩姓在东方得到稳定的发展,尤其在鲁苏辽三省繁衍最盛。清初移居台湾。闯关东时从山东部分迁到辽宁阜新及内蒙古通辽。

宋朝时期,韩姓大约有64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83%,排在第二十三位。韩姓第一大省是河南,约占全国韩姓总人口的25.6%。韩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河南、河北、陕西,这三省韩姓大约占全国韩姓总人口的64%,其次分布于山东、江西、四川、安徽四省,又集中了24%的韩姓人口。全国形成了以豫冀鲁皖、陕川为中心的两大块韩姓聚集地。而湖南和两广地区是当时韩姓人口稀少的地区。

明朝时期,韩姓大约有62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67%,为明朝第二十九位姓氏。宋元明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韩姓人口增长比率为负值,年中韩姓人口不f旦没有增长反而减少。面对战乱和屠杀,受害群体首先应是主体在北方的人群,韩姓是北方地区姓氏,自然受到最惨重的损失。韩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西、山东、陕西、河北、甘肃、浙江,这六省韩姓大约占韩姓总人口的70%,其次分布于江苏、广东两省,又集中了14%的韩姓人口。山西和山东一跃并列为韩姓第一大省,约占韩姓总人口的31%。其人口主要向西北、东部和南方地区迁移。全国重新形成了晋冀鲁、陕甘、浙苏三大块韩姓人口聚集地区。

六、分布

当代韩姓的人口已达到万,为全国第二十六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61%。从明朝至今年中韩姓人口由62万激增到万,增长了13倍多,韩姓人口的增长速度等同于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自宋朝至今年中韩姓人口的增长率是呈V的图形。在山东、河北三省,大约占韩姓总人口的35.6%,其次分布陕西,这六省又集中了32%的韩姓人口。河南为当代韩14%。全国形成了以山东中部为中心,向东南、东北、西少,长江以南的省份少韩姓。在近年间,韩姓人口流动由东南部向中原、华北有强劲的回迁,这已经大于由北向东南和南方的迁移。同时,黄河以北的韩姓人群出现向东北地区移民的倾向。韩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以长江为界分高频率北方区、低比率南方和西部区。在晋冀鲁豫、京津、内蒙古中部和东部、辽吉黑、陕宁北部、皖苏北部,韩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88%以上,有的达到1.6%以上,这部分覆盖面积大约占了总国土面积的27.8%,居住了大约66.5%的韩姓人群。在陕宁南部、甘宁大部、青海东部、新疆西北部、皖苏南部、上海、湖北、重庆、四川北部、浙赣北端、湘黔北部、海南,韩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44%一o.88%,其覆盖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2l%,居住了大约20%的韩姓人群。

七、郡望颍川郡

秦王政时置郡,治所在阳翟(今河南省禹州)。秦灭韩,以所得韩地置颍川郡,在今河南省中部。东魏迁治颍阴(后为长社,即今河南省许昌)。隋唐为许州颍川郡。

南阳郡

①春秋战国称南阳的地区颇多。鲁南阳指泰山以南、汶水以北地。晋南阳指太行以南、黄河以北地,战国战国秦昭王三十五年置郡,为魏南阳,一部分属韩(按公元前年,秦白起攻韩取南阳,韩本部与上党郡被分隔)。伏牛山以南、汉水以北地亦称南阳,分属韩楚。②秦以宛为治所,置南阳郡。隋唐邓州南阳郡改良穰县(今河南省邓县)为治所。元明清南阳府治南阳,即汉宛县、今河南省南阳市。

昌黎郡

自曹魏至隋初,以昌黎(今辽宁省辽东义县)为中心,在辽河以西,有昌黎郡。今河北省昌黎县隋唐在卢龙县境内。辽置广宁县,为营州治所;金为昌黎县。

八、堂号泣杖堂

汉朝时候,韩伯愈最孝。一次他犯了过,母亲用拐杖打他,他的眼泪像下雨一样掉下来。母亲很奇怪地问:“我过去打你,你都是欢欢喜喜地接受,今天为什么掉泪呢?”伯愈哇地一声哭了出来,对母亲说:“娘呀!过去您打得疼,我知道母亲健康有力,所以喜欢;今天杖落在我身上,我一点儿感不到疼了,我知道母亲体力衰弱了,所以难过得掉泪。”

昌黎堂

唐朝大文学家韩愈,河北昌黎人。他一生从事古文运动,反对骈体文的华而不实,主张恢复秦、汉时的散文体。历史上称他“文起八代之衰”。韩姓堂号也为“颍川”、“南阳”。

宗族特征:

1、泱泱大姓,名人辈出,众多贤才名士,交相辉映,光照史册。

2、字行辈份分明有序,如江苏春晖韩姓一支为:“学以全为范,衷其慎是举,作求躬日方迪,遵集受敷宜。”又如浙江萧山一支通谱字行辈份为:“心之言可山问日,世淳禾溥金信水,贞火明土永木茂,竹承。”随着子孙繁衍增多,又分出贵字派、和字派、平字派、寅字派、朝字派等。

九、祠联四言

名高三杰;

文冠八家。

——佚名撰韩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汉初军事家韩信,淮阴人,初属项羽,继归刘邦,被任为大将。楚汉战争中,刘邦用他的计策,攻占关中。刘邦与项羽在荥阳、成皋间相持时,他率军抄袭项羽后路,破赵取燕、齐,又与刘邦会合,在垓下击灭项羽。汉朝建立,被封为楚王,因被人告发谋反,降为淮阴侯,又被告在长安谋反,为吕后所杀。善于带兵,著有兵法《韩信》三篇。与萧何、张良并称“汉初三杰”。下联典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人,早年成孤儿,由兄嫂抚养,刻苦自学。贞元年间进士,官监察御史,因故贬为山阳令,后任国子博士、刑部侍郎等,参与平定淮西的战役。又因谏阻宪宗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后官至吏部侍郎。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儒排佛。极力反对六朝以来的骈偶文风,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其诗力求新奇,以文入诗,对宋诗影响较大。有《昌黎先生集》。

南阳望族;

北斗高名。

——佚名撰韩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出唐·愈,博通经史百家,为文笔力雄健,气势磅礴,为后世古文家所崇,仰之如泰山北斗。

勇推擒虎;

兵罢骑驴。

——佚名撰韩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隋代大将韩擒虎,原名豹,字子通,河南东垣人,有文武才能,以胆略著称。北周时袭父爵为新义郡公,隋文帝任他为庐州总管,委以灭陈重任,开皇年间为先锋,渡江攻入建康,俘获陈后主,因功进位为上柱国。下联典出南宋名将韩世忠,字良辰,绥德人,行伍出身,防御西夏有功,又曾以偏将参加镇压方腊起义军。宋金战争开始后,在河北力抗金军,后随高宗南下,升至浙西制置使,因讨伐刘正彦兵变有功,任御营左军都统制。建炎年间,金兵渡江,他率八千人乘海船到镇江,扼守长江,断金兵后路,转战至黄天荡。绍兴年间,在大仪大破金和伪齐联军,被称为中兴武功第一役,后任京东淮东路宣抚处置使,极力谋划恢复。秦桧主和,他多次上疏反对,被召至京,授枢密使,解除兵权,自请解职,隐居西湖,携酒骑驴,以游玩自乐。死后追封为蕲王。

贾勇擒主;

携酒骑驴。

——佚名撰韩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隋·韩擒虎屡挫陈师,擒获陈主归,进位上柱国。下联典指南宋·韩世忠为秦桧所忌,罢其兵权,韩骑驴携酒,纵游自乐。

高文翊世;

道降翕和。

——佚名撰韩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唐·韩愈文居“唐宋八大家”之首,倡“文以载道”说。

堂开昼锦;

诗著香奁。

——佚名撰韩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北宋大臣韩琦,字稚圭,相州安阳人,天圣年间进士,官右司谏,曾上书弹劾宰相王隋、陈尧佐,参知政事韩亿、石中立,使四人同一天被革职。宝元年间,出任陕西安抚使,与范仲淹共同防御西夏,当时人称“韩范”,边地谣谚说:“军中有一韩,西贼闻之心胆寒。”后历任定州、并州知州,在并州时,收回契丹冒占的土地,立石为界,并驾驶防御。嘉佑年间入朝,任枢密使、宰相,经英宗至神宗,执政三朝,后出知相州、大名。王安石变法,他多次上疏反对,与司马光等人同为保守派首脑。封魏国公,著有《安阳集》。家中建有昼锦堂,欧阳修为之写《昼锦堂记》。下联典出唐末诗人韩偓,字致尧,自号玉山樵人,京兆万年人。龙纪年间进士,历官弄部员外郎、翰林学士、中书舍人,曾随昭宗逃奔凤翔,官兵部侍郎、翰林承旨,后因不愿归附朱全忠而被贬官。早年诗作多写艳情,辞藻华丽,被称为“香奁体”;晚年所作,多写唐末政治变乱及自己的遭遇,风格慷慨悲凉,有《韩内翰别集》。

锦州世泽;

南海家声。

——佚名撰韩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唐·韩愈因谏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唐属南海郡)刺史。

五言

有客如擒虎;

无钱请退之。

——佚名撰韩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隋朝大将韩擒虎。下联典指唐代文学家韩愈(字退之)。上下联均切韩姓。

汲古得修绠;

文章大雅存。

——佚名撰韩姓宗祠通用联

佚名集唐诗句题韩姓祠。下联为唐代文学家韩愈诗句。

八代名犹昔;

三余课业新。

——佚名撰韩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出唐代文学家韩愈,主张恢复儒家正统地位,坚决排斥佛老,对唐王朝诏迎佛指骨进宫,呈递了谏迎佛骨表的奏章,几乎被杀,谪贬潮阳,仍不后悔。“八代”,指韩愈“文起八代之衷”。“三余”谓:“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八,阴雨者时之余也。”

七言

輨輨光锁千门日;

赫赫名标五色云。

——佚名撰韩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北宋·韩琦事。

章台柳诗才子笔;

夜照白图匠心功。

——佚名撰韩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唐代诗人韩诩,“大历十才子”之一,诗集中有《章台柳》诗。下联典出唐代画家韩干,善画名马,《照夜白图》为他的存世代表作。

文价早归唐吏部;

将坛今拜汉淮阳。

——佚名撰韩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韩愈,官至吏部侍郎。下联典指汉初军事家韩信,淮阳人。

慷慨千金酬一饭;

正严一表重千秋。

——佚名撰韩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韩信,曾受瓢母一饭之恩,后赠以千金。下联典出韩愈,因《谏迎佛骨表》奏章,几乎被杀。

金石文章空八代;

江山姓氏著千秋。

——佚名撰韩姓宗祠通用联

采用湖南省衡阳韩文公(韩愈)祠联。

文明气运参天地;

殿墨万年贯古今。

——佚名撰韩姓宗祠通用联

采用台湾省台南市韩文公祠联。

八言及以上

红叶题诗,喜逢良友;

碧舆却坐,务绝奢华。

——佚名撰韩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唐·于佑题诗红叶,为宫女韩采萍拾得藏之。后二人结为夫妇。下联典出唐·柳公绰妻韩氏,每归,不坐金碧舆,着素衣,屏绝奢华。

对至今留,自有传家云叶;(韩偓撰)

制不可草,岂徒争艳香奁。(韩琦撰)

——韩姓宗祠通用联(典故楹联)

上联典指北宋·韩琦事。下联典指唐末韩偓事。

开汉将才,允矣无双国士;

有唐相业,卓然第一文臣。

——佚名撰韩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韩信。下联典出唐代名相韩休,工文辞,有“笔头公”之称。

制不右草,岂徒争艳香奁;

对至今留,自有传家云叶。

——佚名撰韩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唐末诗人韩偓,著有《香奁集》。下联典出北宋大臣韩琦。

金殿传胪,云呈五彩之瑞;

词场树帜,文起八代之衰。

——佚名撰韩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宋代大臣韩琦,传其中举时有五色云现。下联指唐·韩愈。

原道有宏文,南海波平能逐鳄;

成仙也好义,蓝关雪拥度离尘。

——佚名撰韩姓宗祠通用联

采用安徽省芜湖县新义街韩氏宗祠联。

北斗旧家声,羡当头皓月一轮,光兹堂构;

南阳新世第,仗对面青山万岁,壮我门楣。

——佚名撰韩姓宗祠通用联

采用安徽省潜山县西山村韩氏宗祠联。

文章起八代之衰,谏佛骨、驯鳄鱼,养士治民,昌黎德教千秋在;

相业定两朝之策,铭彝鼎、被弦歌,丰功伟绩,魏王声名万古传。

——佚名撰韩姓宗祠通用联

采用广东省平远县韩氏南阳堂联。

十、家谱

山西汾阳韩氏支谱一册,(清)韩诊敬重修,清同治六年(公元年)福荫堂校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山西汾阳韩氏支谱四卷,(清)韩镇岳等纂修,清光绪十年(公元年)恭寿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山西洪洞韩氏家谱两卷,(明)韩景伶编,清乾隆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苏毗陵韩氏宗谱,著者待考,原道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苏金埴韩氏家乘十二卷,(清)韩树榀重修,清光绪二年(公元年)永思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杭州韩氏家谱三册,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义桥韩氏家谱十卷,(清)韩乃建重修,清同治九年(公元年)永思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西万载韩氏荣公支谱三册,(清)韩联俊纂修,清光绪十五年(公元年)南阳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西万载韩氏族谱一册,著者待考,清朝时期南阳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韩氏支谱六卷,(民国)韩开锡纂修,民国九年(公元年)南阳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湖南湘潭万门楼韩氏五修族谱二十卷,首一卷,著者待考,民国时期五灵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十一、字辈

河南邓州/陕西山阳韩氏字辈:子宗国景方,原文肇自唐,嘉庆创继业,树德建朝纲,长龙传家远,学耕互商联.

山东莒南韩氏字辈:“邦首文成本玉克传林辉茂振臣继广一西增北祥”。

山东枣庄韩氏字辈:“作玉书荣光建业梦造怡”。

山东枣庄薛城韩氏字辈:“永殿存绪毓;

山东济阳韩氏字辈:友振庭孟忠孝节义

建业正兆宜,怀本丕元祥;

修家启茂俊,延学瑞泽长;

衍斯传清化,鸿德保贵芳”。

山东平阴韩氏字辈:“清魁天三振得□允法文九美道兴敬明子效继顺承宗正修衍嗣连庆恒传”。

山东济宁市兖州区:“归世邦圣广、玉殿(奎)廷继春、永诗新发善、养成仕德长(常)”

山东沂水县龙家圈镇北小官庄村韩氏字辈:“文殿宗庆福春忠茂成”。

山东黄县韩氏字辈:“学克德永成其世”。

山东宁阳韩氏字辈:“有兴兆登殿炳玉立耕田”。

山东宁津韩氏字辈:“君天文德自似忠存殿立全永功明太世光方金玉卫国大印正兰红”。

江西万载韩氏字辈:“世德垂芳远荣华福禄昌。”

韩氏一支字辈:“士金(师)云少乃”。

韩氏一支字辈:“增志维大有方正兆宜传本培同兴立庆启茂竣炎”。

韩氏一支字辈:“富贵永国明丕忠锡(世)云广德”。

韩氏一支字辈:“湘兆新安帮定国”。

韩氏一支字辈:“涿玉书荣光建业梦正怡”。

韩氏一支字辈:“清奇鼎应孟朝廷世德作求天必佑”。

江苏邳州韩氏字辈:“龄先光昭,鸿业立勋,忻然隆盛,家法承君,泽延后嗣,福绵乾坤,文武兆庆,万载如新。公元年(民国二十三年)统一的字辈。

山东济宁韩式字辈:“卓如成仙利,少庭应耀宗,广兆方起义,士季罗挂峰。”

四川苍溪韩氏字辈,永大宗元先文章,山林玉秀仕泽祥,学到思建辉前续,中流登云家国昌

安徽宿州韩氏字辈:“广永效新君贤臣良政理朝纲隆运清润文献祯祥”

浙江苍南韩氏字辈:兆文孟仲季,继贤光克邦,定必安宏,孝(升)思维则,取其有後,永锡尔类。

天津杨柳青韩氏字辈:金恩志忠桂,佳绍作景崇。

湖广填川韩氏族谱:三成志恒文,锡国克永定,齐家伦安邦,陈周复绍晋。年续:仁厚贤良平,

福康通慧庆,礼信廉和忠,才学诗书敏,立业兆润泽,太运吉祥宁,旭晖耀宇际,万代英杰敬。

山东章丘韩氏字辈:维淑昭宪,延保继庆,贻厥乃德,锡尔泰盛,超秀斯广,曰洪荣光,人文丕振,百载隆昌。

十二、名人古代

韩信,西汉初期官至大将军,封为楚王,后贬为淮阴侯。著名军事家。他智勇双全,治军严明,辅佐刘邦平定天下,屡建奇功,运筹帷幄于千里之外,有“韩信点兵,多多益善”之颂。与张良、萧何并称“兴汉三杰”。著有《兵法》三篇。

韩王信,秦末汉初著名将领,西汉初年被刘邦封为韩王,后来投降匈奴,前年与汉军作战时被杀。《史记》卷九十三、列传第三十三有本传,《汉书》卷三十三、传第三也有本传。

韩嫣,汉武帝在位时宫中的宠臣。

韩寿,西晋著名的士人。

韩愈,唐朝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首,首开宋明理学之先河。他还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被称为“百代文宗”。

韩非,战国末期思想家,法家创始人韩国公族(今河南禹州人),与李斯同师事荀卿。他纵观天下形势,集法家思想之大成,提出“缘道理以从事”,实现“法、术、势”合一,以收“道法万全”之效果。

韩湘子,道教八仙之一。唐朝韩愈的侄孙子。生性放荡不拘,不好读书,只好饮酒,世传其学道成仙,在二十岁时去洛下探亲的时候,倾慕山川之趣而一去不返,二十多年音讯全无。在唐元和年间,忽然回到长安,衣衫破旧,行为怪异,韩愈让他入学校和学生们读书,但韩湘子和学员讨论时一言不发,只跟下人赌博,喝醉了就睡在马房中睡三天五日,或露宿街头,韩愈担心不已,问他“人各有所长,就算小贩也有一技之长,你如此胡闹,将来能做什么呢?”韩湘子说:“我也有一问技巧,只是你不知道。”韩愈问:“那你能做什么?”当时正值初冬季节,令牡丹花开数色,又尝令聚盆覆土,顷刻开花。韩湘子后传说跟吕洞宾学道。位列仙班。

韩当,字义公,幽州辽西郡令支县(今河北省迁安)人,与右北平郡人程普都是幽州人,三国吴名将、都督。因为长于弓箭、骑术,膂力过人,武艺高强,英勇善战,被孙坚赏识。参加过多次重要战役,佐孙氏屡建战功,熟悉水战,勇猛过人。年夷陵之役,与大都督镇西将军陆逊、昭武将军朱然共同在南郡的涿乡攻击并大破蜀军。转任为威烈将军,封都亭侯。曹魏的上军大将军曹真攻击南郡,韩当保守东南方,在边境身为将帅,激厉将士同心固守,又敬重督司,遵行法令,孙权称善。年,封石城侯,升迁为昭武将军,遥领荆州冠军郡太守,后来又加都督的称号。统帅敢死及解烦营兵万人,讨伐丹阳郡贼寇,击破。旋即病逝。儿子韩综承袭侯爵、统领兵马。

韩滉,唐代画家。字太冲,长安(个陕西省西安)人。德宗朝宰相,这样一位高官显贵,却尤好画田家风俗,人物水牛曲尽其妙。《宣和画谱》记载他有作品三十六件,其中表现农村生活与生产的就有二十四件。他的画,与张萱、周棠所表现的绮罗人物有所不同,两者似不可比,把选材重点从宫廷、豪门生活扩大到当时的农村,这是我国风俗画发展中的大进步。韩滉描写农家风俗的绘画,至今传世的只有这幅《五牛图》。

韩偓,唐代诗人。字致尧(一作致光),小字冬郎,自号玉山樵人,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人。龙纪元年(年)进士。历任左拾遗、刑部员外郎、翰林学士、中书舍人、兵部侍郎等职。昭宗倚重之,欲拜相,固辞不受。后因忤朱温,两遭贬谪。又诏复为翰林学士,惧不赴任,入闽依王审知。他十岁能诗,李商隐赞为“雏凤清于老凤声”(《韩冬郎即席为诗相送一座尽惊》)。诗多感时伤乱之作,颇具风骨。而其《香奁集》则轻薄香艳,开“香奁体”诗风。著有《玉山樵人集》等。

韩琦,河南安阳人,与范仲淹共同防御西夏,名重一时,有歌赞之:“军中有一韩,西贼闻之心胆寒;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

韩昭侯,战国名君,建立了因功行赏制度,于是韩国大治,诸侯不敢来犯。

韩非,战国末期法家的主要代表人,《韩非子》一书,为先秦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

韩擒虎,东垣(今河南省新安)人,字子通(-),出身将门,父为北周大将军,袭封新义郡公。因军功升至上仪同,曾任永州、和州刺史。隋朝建立后,经高颎推荐为庐州总管,坐镇庐江(今安徽省合肥),为灭陈做好准备。开皇八年(年)十一月,隋以韩擒虎为先锋,率精兵五百人自横江夜渡,袭取采石(今安徽省当涂县东北),向建康挺进。所过之地,陈军丧胆乞降,由是很快便攻下建康城,并俘陈后主于枯井之中。韩擒虎以功封上柱国,出为凉州(今甘肃省武威)总管。不久召还,开皇十二年(年),突发病而死,时年五十五。

韩世忠,南宋大将。他与岳飞同是南宋抗金民族英雄。先在河北屡败金兵,后驻镇江曾以八千兵迎击金兀术,激战黄天荡,金兵闻之胆寒。

韩延徽(~),字藏明。生于官僚世家,足智多谋,有大志,后辅助耶律阿保机成就一番大业,成为辽国的开国功臣。

韩山童,元末农民起义军(红巾军)领袖。原为栾城(今河北省栾城)人,其祖父为白莲教主,被谪徙广平永年(今河北永年东南)。韩山童继续宣传白莲教,倡言“天下大乱,弥勒佛降生,明王出世”;他的徒弟刘福通等宣传他是宋徽宗八世孙,当为中原之主。至正十一年(年)黄河多次决口,元政府征民夫15万,在戍军监督下治河。趁此机会,韩山童与刘福通等鼓动治河民夫起义。他们发布文告,揭露元王朝残暴统治,聚众宣誓,杀白马黑牛,以红巾为号,举行起义。起义军以红巾裹头,故称“红巾军”。后被元统治者察觉,韩山童被捕牺牲。

韩林儿,元末大宋红巾军领袖。父韩山童曾以白莲教组织群众起义。韩山童牺牲后,韩林儿随母逃往武安。至正十五年春,刘福通等迎韩林儿至亳州(今安徽亳州),立为帝,称小明王。国号大宋,年号龙凤,以亳州为都城。二十六年,朱元璋派廖永忠迎韩林儿,韩林儿离奇的沉入江中,至于是不是为朱元璋所害,至今未有定论。

韩一良,(一一),字象儒,号有怀,西观村(陕西澄城县寺前)人。父亲韩逄时,家教极严。他24岁中举,因不肯拜托人,会试五次,方中进士。又三年,经过廷试,选授陈留知县。陈留,古称有莘之野,以穷困闻名于世。他首重稼穑,作有《劝农歌》,同时兴办学校,修孔子祠,推行教化。有诗赞云:“花城循吏廉平少,二百年来无此官。”当时魏忠贤气焰正盛,全国为其建生祠。河南巡抚郭宗光、巡案鲍奇谋建立戴德祠、安德祠,为官者无不争献银两,以求魏忠贤一顾。他独置若罔闻,即使差人催讨,亦不予,因此尽管政绩卓著,也一连七年不得升迁。直到崇祯元年,魏忠贤败露,才以清官第一,擢为户部给事中。他一到户部,即上疏《整饬文官爱钱》。崇祯朱由检因对内镇骶李自成起义,对外抵御清军进攻,正愁军费无着,遂用他为佥都御史,处治贪污,追邀赃款。崇祯左右亲信,多与贪污有关连,故意要他当场指出贪污的人与事,他一时奏对失措,触怒由检,再上本陈述,更遭严厉责斥。革职后,悄然离京返里,于灰条坪凿土窑居之,作《遁窟说》以明心志。此后虽起用之议数起而终不用。(详见澄城县志,《可爱的澄城》一书有《刚正不阿的韩一良》)

韩智、韩普兄弟,韩氏祖居今兖州城西韩楼村。韩智韩普的父亲韩惠,曾任陕西苑马寺录事,是负责管理军马的小官。韩智字愚夫,五岁即能写擘窠大字,以神童被有司荐往京城翰林院学习;然而后来回乡参加科举考试并不顺利,直到三十多岁才中举人,弘治庚戌(1年)44岁时才中进士。朝廷授职礼科给事中又升兵科右给事中,工科都给事中。给事中是负责钞发章疏稽察违误的官职,在他任职的十余年里,“守官莅政,不激不阿”,很得同行的赞许。那时朝廷滥给僧道发度牒,造成了社会劳动力及赋税的减少。韩智上疏希望制止,无效;他便在实际操作中严格掌握,提高标准,控制名额,尽量减少度牒发放数量。当时有一个盐商,凭仗朝里有势力的官僚作后台,为非作歹,偷漏税金,民愤很大。韩智联合朝中御史上表章参劾,其中韩智的表章言辞最犀利,态度最坚决,一时广为传诵。他曾多次向皇帝上疏,在行政、理财、用人等方面提出建议,多见采纳。又曾受命到军事重地宣化去勘察粮食储备情况,摘奸发匿,人称明审。李东阳撰的韩智墓表记他“闻见甚博,能为歌诗,旁及词调,以所自号名之,曰《澹阉稿》藏于家”。韩智的弟弟韩普,早于其兄于成化丁未年()中进士,授监察御史,迁河南按察使。这也是负责监察纠弹的职务。兄弟二人同在谏垣,一时传为佳话。韩智及其父韩惠死后,撰书墓表墓志者有李东阳、乔宇、丛兰、杨廷和等,都是当时一流名人,亦可见韩氏兄弟当时在舆情中的崇高地位。

近代

韩教准:即宋嘉澍。宋氏三姐妹之父。宋嘉澍(年-年5月4日),中国海南岛文昌人,原名韩教准年02月16日星期六上午06:53宋嘉澍(年-年5月4日),中国海南岛文昌人,原名韩教准,乳名阿虎,字耀如,英文名字查理(Charlie),宋霭龄、宋庆龄、宋子文、宋美龄之父。生父是韩鸿翼。他是著名传教士,是孙中山革命支持者。

韩复榘:河北省霸县人,行伍出身,是冯玉祥十三太保之一,后脱冯附蒋,任山东省主席八年,捕杀大批共产党员、人民群众,镇压共产党领导的农民武装暴动。同时截留地方税收,扩充自己的军队,与蒋介石的中央保持半独立关系。抗日战争爆发后,任第五战区副司令长官兼第三集团军总司令,负责指挥山东军事,承担黄河防务。日军进攻山东时,不战而放弃山东。后又与刘湘等人密谋倒蒋。年1月11日被蒋介石邀至开封参加北方将领会议。后扣押至汉口,24日以“违抗命令,擅自撤退”罪被处决。

韩先楚: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上将,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十军首任军长。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年10月3日,韩先楚在北京病逝。年5月18日,红安县城举行隆重仪式,将韩先楚的骨灰安放在红安烈士陵园。

韩晓鹏:冬奥会滑雪冠军

韩启德:中国科学院院士,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九三学社中央主席。

韩少功:当红作家

韩再芬:著名黄梅戏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

韩寒:青年作家

韩红:当红歌手

韩雪:当红歌手,演员

韩宝仪:台湾一位柔情派歌手,在台湾与邓丽君、高胜美、蔡琴齐名

韩磊:当红歌手

韩栋:当红演员

韩小红:慈济国际体检CEO

韩风:报社总编

韩三平:韩三平系我国当代著名导演,任中国电影集团公司董事长

韩影:著名影视演员

韩羽: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

韩进:中国笔记学家

韩美林:著名画家,奥运福娃作者

韩乔生:央视体育频道解说员

韩乔生

韩正:现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

韩庚:中国流行歌手和演员.

韩啸:医院院长、韩氏美学研究院院长

韩汉君: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金融与资本市场研究室主任、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典当研究中心主任

韩洪光:中国杨式太极拳第六代传承人、山东省郯城县太极拳协会副主席、郯城杨式太极拳俱乐部主席。

韩纯英:少将曾任通信指挥学院院长。

韩永文:现任湖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党组成员。

韩德军: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运动员,现效力于CBA辽宁队。

韩英:辽宁阜新平安地乡人曾任团中央第一书记。









































北京那里看白癜风好
北京哪里治疗白癜风效果好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hnqianxun.com/fzlc/150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