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季养生明日立秋,吃三果防三病

发布时间:2019-2-11 0:21:17   点击数:

“立秋之日凉风至”

转眼,明天就立秋了。

“秋”,指暑去凉来,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凉爽的秋天即将来临。

立秋后,“一场秋雨、一场凉。”

中医讲:“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01

立秋后,哪三果?

立秋后,吃水果,宜吃“三果”:

处暑(立秋前的节气)过,要知道“秋瓜坏肚”,不论是西瓜、香瓜,还是菜瓜,或其他瓜,都应少吃,避免损伤脾胃的阳气。

吃水果,可吃些有防秋燥的水果,如:

1:梨

立秋后,气候逐渐干燥,常会感到皮肤瘙痒、口鼻干燥,有时还会有干咳少痰的情况。

《本草纲目》中记载:梨可“润肺良心、消痰降火”。

梨,肉脆多汁,酸甜可口,能缓解秋燥。但,梨性寒凉,不宜一次多吃。

2、葡萄

炎热潮湿的夏季刚过,体内聚集了很多毒素,且内热较重、身体困乏,适量吃些葡萄有很好的利尿作用,有助于促进排毒,消除内热。

葡萄,是一种很好的秋季水果,能益气补血、补脑安神、除燥明目等作用。

3、桃

立秋前后,正值吃桃子的季节。

桃子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及果酸等营养,有助于缓解便秘。

且,桃子中含铁量很高,是苹果和梨的4-6倍,是缺铁性贫血者较理想的水果。

02

立秋后,哪三防?

立秋后,防“三病”,为过冬打好基础!

夏秋交替之际,气候变化剧烈,若不注意,很可能会使旧病复发、或诱发新病,所以要做好预防措施。

1、防腹泻

俗话说:“一夏无病三分虚”。

立秋后,天气转凉,人的食欲会逐渐变好,而脾胃长期处于“虚弱”的状态,

很容易增加胃肠的负担,导致腹泻、呕吐等。

建议:立秋后不宜大补特补,可适量吃些祛湿的食物,如薏苡仁、赤小豆、茯苓、砂仁、陈皮、马齿苋、山药、甘草、蒲公英等,有助于体内祛湿。

为了方便,也可将有祛湿作用的食物按一定比例搭配,制成茶饮,每天泡水喝。

教你制作一款祛湿茶——蒲公英砂仁茶:健脾、祛湿

配料:

蒲公英、薏苡仁、赤小豆、砂仁、茯苓、山药、甘草、栀子、绿豆、葛根、黑豆、百合、干姜、芡实、冬瓜皮、淡竹叶、马齿苋、陈皮、桔梗、荷叶、人参、金银花、菊花、紫苏叶

做法:

1、蒲公英、马齿苋,洗净,切段,烘干,碾碎,备用;

2、薏苡仁、赤小豆,炒熟,碾碎,备用;

3、栀子、砂仁、茯苓、山药、甘草,烘干后,碾碎,备用;

4、绿豆、黑豆、芡实、陈皮,碾碎,备用;

5、百合、干姜、冬瓜皮、淡竹叶、桔梗、人参,洗净,烘干,碾碎,备用;

6、金银花、菊花、紫苏叶、荷叶,洗净,烘干,碾碎,备用;

7、取蒲公英、薏苡仁、栀子各0.3g;砂仁、赤小豆、茯苓、山药、甘草、绿豆、葛根、黑豆、百合各0.2g;干姜、芡实、冬瓜皮、淡竹叶、马齿苋、陈皮、桔梗、荷叶、人参、金银花、菊花、紫苏叶各0.1g,做成一个茶包,即可!

2、防暑降温

立秋后,防暑降温依然重要。

虽然天气逐渐转凉,但白天的气温还是非常热,且有时,暑气十分逼人。

建议:正确穿“薄衣”。

“薄衣之法,当从秋习之”可在早晚时间段穿一件单衣,避免气温稍有下降就立马添衣加裤,捂得严严实实的。

中医认为“春捂秋冻”,秋天天气逐渐转凉,但室内温度较高,在室内可少穿些衣服,出门后穿一件单衣,尽量不加外套即可。

此外,含量饮食要少吃,尤其是一些老年人,大多数都是脾胃需索,选择食物不宜过于含量。

3、防秋燥

中医认为“秋内应于肺”而肺为“娇脏”。

立秋后,天气逐渐干燥,肺气虚会使身体对不良刺激的耐受性降低,容易情绪低落,应做好措施防秋燥。

建议:要注意情绪调节,做到内心安宁、心情舒畅,不管遇到什么事都应主动排解。

立秋后,在起居方面,应做到早睡早起;过段时间,天气更凉爽后,加强体育锻炼,有助于气血运行、疏导肺气。

03

立秋后,哪三忌?

立秋后,谨记“三忌”:

1、忌吃冷饮

立秋后,天气转凉,人体为了适应节气的变化,身体各方面也会有相应的变化。

所以,忌吃冷饮,避免使肠胃受寒,诱发胃肠疾病。

2、忌光脚踩地

立秋后,地面也会变得凉湿,“脚为人之根”,若光脚走路,很容易使足部受凉,让寒邪入侵,易使旧病复发。

3、忌睡觉不盖肚子

人的肚脐部位有个重要的穴位,即神阙穴。

秋季,人们易发肠胃疾病,与肚脐受凉也有关系。

所以,睡眠时,忌不盖肚子,最好保证肚脐保暖,这样还有助于留住人体内的阳气。

更多养生知识,尽在“广州隽雅”~

喜欢我就







































如何治了白癜风
西安白癜风医院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hnqianxun.com/bsss/13971.html

------分隔线----------------------------